編者按: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宣示著中國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40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鄉縣也跟隨著改革步伐走上了發展之路。凱斯機械是安鄉本土工業企業的一個耀 眼 的明星,也是我縣改革開放最矚目的典型,堪稱地方改革史上的“凱斯奇跡”,更是安鄉人的驕傲。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同時也是凱斯機械改制成立20周年。在董事長申建春的帶領下,在縣委縣政府的強力支持下,凱斯機械從一家頻臨倒閉的傳統機械小廠發展到今天擁有三個子公司、二個分公司、一個技術中心,產值過3.4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除了趕上改革開放的好時代,離不開的還有凱斯人不斷“改革創新”的理念。

凱斯新廠

現數控設備

凱斯原址

凱斯原來加工設備
流金歲月 排除萬難改制
作為安鄉首屈一指的納稅大戶,凱斯機械的前身可追溯到1970年組建的安鄉三線機廠,隸屬于安鄉縣服裝廠,以生產GN1-2包縫機起家。1975年6月,安鄉三線機廠與服裝廠分離,改名安鄉工業縫紉機廠,開始獨立經營,自負盈虧。
在完成改制前,受體制、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安鄉工業縫紉機廠一度連續幾年虧損。凱斯機械董事長兼總經理申建春回憶說:當時是最難的時候!為了擺脫困境,包括我在內的決策層做了大量工作,大小會議開了200多次……。最終,各項改革條款逐一表決,還好最后排除了各方阻力。不留國家股,不要法人股,不留集體股,全部改成自然人股,一步到位,避免今后縛住手腳。
1998年,安鄉工業縫紉機廠完成改革,正式更名為凱斯機械有限公司,自此翻開發展的新篇章。改革之后,凱斯立即顯示出新體制旺盛的生命力,市場份額登陸搶灘,上交稅金連年翻番。
不甘現狀 在改革創新中繼續前行
正當企業產銷兩旺,效益看好時,凱斯人卻不甘于現狀,著手準備設立子公司并另行擴股。這一提議的反對者不在少數,不理解明明賺著錢為何要擴股,不愿意將利潤分給別人。于是申建春反復地上下做思想工作。據他介紹,有一次他就著幻燈機用2個多小時闡述“分灶”吃飯的理由。他向股東們說的最擲地有聲的一句話“股權分散的結果,必將導致新的‘大鍋飯’,這碗飯我們還吃得不苦?”最終多數人被說服了。
通過兩次擴股,凱斯設立了獨立的子公司和分公司,不斷打破大碗飯格局,激發員工積極性,凱斯機械體制再次改革創新,在市場競爭中繼續保持了活力。在當年的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中,一批沿海的制造大企業都倒下了,在內陸城市的凱斯機械卻逆勢上揚,歷經風雨還能創造如此的奇跡。
如今的凱斯機械為沿海、美國、日本、歐洲的先進企業提供加工服務,工業縫紉機暢銷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多家全球性跨國公司建立了穩定的業務關系,是國內最大的縫紉機殼體加工企業。
2003年,凱斯機械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近年來分別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評為“全國輕工業企業信息化先進單位”,被評為“湖南高新技術企業”“湖南省知識產權培育工程優秀企業”“納稅信用A級單位”和“常德市十佳科技創新型企業”“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湖南省小巨人企業”“全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零部件單項產品****企業”。2016年6月公司登陸新三板,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正式掛牌。
不忘初心 始終以改革創新為發展理念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凱斯機械董事長兼總經理申建春總結道,這與全體凱斯人改革創新精神和付出是分不開的,改革創新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更是強企的必由之路。48年的風雨歷程,在體制、技術、產品、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創新一直是凱斯不斷發展壯大的源泉,未來的凱斯還將在祖國改革開放的大步伐中繼續堅持改革創新,向機械加工的高端化、智能化、特種化、自動化方向進行設計、研發、生產,并依托機械制造經驗,逐步將技術優勢轉移至其他機械零部件領域。
如今,凱斯改革創新的理念已在安鄉大地開花結果。晉煤金牛、錦豪紡織等本土傳統企業當年也借鑒凱斯經驗改制煥發了青春,生產經營蒸蒸日上。作為有著水鄉情懷的安鄉人,我們期待更多的改革故事,期待更多的安鄉奇跡。